苗木养护在景观工程中非常重要,养护管理关系到整个景观设计项目的成败。本文主要对园林绿化工程中苗木绿化、养护和灌溉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阐述。
幼苗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来自雨水、地下水和灌溉水。在中国北方干旱地区,灌溉主要用于补充土壤水分。但是如果雨水过多或者排水不畅,也会影响幼苗的呼吸,严重的会导致根腐甚至死亡。1.灌水量和灌水次数1。不同栽培方式的灌溉(1)播种苗后尽量避免地表土壤干燥,尤其是北方地区,一些小种子播种后覆盖着浅层土壤,容易发生春旱。合理灌溉可以保持床面湿润,防止幼苗失水,调节表面温度,防止晒伤。一般要求灌水次数多,每次灌水量少。(2)扦插、压条、埋苗等生根发芽需要大量水分,尤其是刚开始摊叶但未完全生根的阶段(即假流期),叶片蒸腾量大,土壤水分供应少。一旦断水,植物就会死亡,及时灌溉是关键。在北方,应该多注意旱季。灌水量可以更大,但水流要细而缓,以免水流冲击而动苗(尤其是扦插苗)。(3)由于种植时根系受损,幼苗内部供水不平衡,需要加强供水。分株移栽后,应连续灌水三至四次,灌水量应较大,间隔时间不宜过长。(4)嫁接苗对水分的需求不要太大,只要能保证砧木正常的生命活动即可。水不宜过多,尤其是接口处,否则伤口会腐烂。在干燥的天气里,必须倒水时要注意。(5)除非在旱季,否则大苗不需要灌溉。水分过多会降低幼苗的抵抗力,影响生长发育。2.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灌溉必须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灵活控制。一般来说,从春季到初夏,幼苗处于旺盛生长期,南方雨水多,只要灌水三四次就可以了?北方有干旱期,需要灌溉七八次。播种苗和扦插苗需要更多的灌水次数。初夏,南方是雨季,注意排水。夏天北方经常遇到雨季,但不需要灌溉。南方不一样。如果又热又干,就要加大灌水频率。到了秋天,虽然南北降雨量不同,但为了丰富和木质化幼苗,为过冬做准备,一般不灌水。冬天南方没有灌溉,但在土地结冰前,北方要浇上冻水,以利于幼苗过冬。3.不同土壤条件下灌溉粘性土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,应适当减少灌溉量;沙土持水能力差,应适当增加灌溉量。4.不同树种灌溉需要不同的水分,苗期差异不大。一般需要足够的水。随着苗龄的增长,差异越来越明显。对于一些耐旱树种,如臭椿、刺槐、紫丁香等。当有大量水时,应更加注意立即排水。对于一般树种,需要经常保持湿润,根据地下水位和降雨量确定合适的灌溉量。2.灌溉方法1。灌溉地面的高畦和垄型作业区时,可通过灌溉渠道将水引入小径或垄中,水可从侧面渗入畦或垄中。其优点是灌溉后土壤仍有良好的通风,可减少松土次数,节省劳动力,但用水量过大,宽大的苗床会造成灌溉不均匀。在低床或野外